大家好,我是角爸。
今天輪到我來跟大家聊聊自己的《小丑》觀後感。
因為我和角媽不同,我沒辦法站在小丑的立場說我能100%理解小丑,但看電影過程中確是有一種「嗯嗯我能理解」的感覺,但實際上我還是偏向正常人一點的範圍(其實時至今日我也不敢這麼確定了,到底正常是什麼?是誰來定義?)我終究只能從一種第三人、或是代表著沒有精神疾病者來看這部戲給我們的感想。
———-<以下有相關劇情,看過電影的人比較容易理解,不介意劇透的人也能觀賞>————
————防雷1
————防雷2
————防雷3
————防雷4
————防雷5
標籤與歧視
整部戲濃厚著一股怎麼化都化不開的低潮,在一開始小丑本人還是善良的活在這糟亂的社會時,就已經處處感受到人情冷漠給人帶來的壓力,那種冷漠感不論是當事人有心或無心,償受者內心都是痛苦的,如同角媽常說的「被拋棄的」、「沒資格活著的」這樣的感覺。
好像我做什麼都不討好,做什麼都惹人嫌。在公車上逗小孩被家長嫌,上班時被小混混惡意捉弄,在公司被同事惡搞,被老闆嘲諷與威脅,本來唯一的溫暖可能是鄰居,可能是相依為命的媽媽,本來都還有最後足以支撐的力量。
雖然我知道我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樣,雖然我知道我病得不輕,到哪裡都被人投以異樣的眼光,但我還有溫暖之地。
直到,直到連最後溫暖之地就消失殆盡。
原本小丑的大笑的病,他以為是一種病,原來他是真心嘲笑著這世界的瘋狂。
最後迎來他身世的消息之後,他終於崩潰,在一種覺醒卻又想赴死的念頭,走向大眾、走向這世界,然後在電視上失控,「露出真實的自己」。最後,眾望所歸的成了瘋狂之王。
我每每回想著這部電影,印象最深的,就是這一句「All I have, are negative thoughts.」(我腦子裡只有負面念頭)或說,我所擁有的全部,都是負面念頭。
這是一句,我們可能常聽到,卻不真的那麼去理解的一句話。
如果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聽到誰說出這樣的話,習慣性反射一定會回「哎唷,不會啦,多出去走走就好了,多做些事轉移注意力吧。」
一般人聽到這種充滿「負面訊息」的內容,都會下意識想逃開,想躲避這些負面訊息帶原者,怕自己也被傳染,也被拖下水,或是沾到壞霉頭,所以都會趕快說「不會啦」「你應該想想快樂的事啊」,這種腦海裡不敢接收這些「負面訊息」的「自欺欺人模式」。
「不會啦」「多出去走走吧」「轉移注意力吧」「想想快樂的事啊」「正向思考啊」這些句子,不是說這些句子是錯的、不好的,但他卻正正展現了我們一般人是多麼的無法同理他人的證明。
其實這也是很大的盲點。而這盲點是我和角媽相處的過程中才醒悟與理解的。
為什麼我們不能,也不該,用這種正向思考或是建議性的話語,來回應這些負面訊息?
回想我們自己的人生,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幾個低潮,或者很低潮。某次的失戀、某次的被背叛、某次的被誤會、或者是被看不起、或者是一事無成、或者是連續的不順利,都會讓人有命運多舛、造化弄人的低潮感。可能一陣子、可能一個月,或是幾個月、半年、一年、幾年才走出來。(而有的人可能就走不出來了)
在這些時刻的我們,都可以回溯那個當下,要是我們自己低潮,和別人訴說自己低潮的內容或情況,而別人回我們「不會啦」「多出去走走啊」「想想快樂的事嘛」,我們能做的是什麼?
苦笑;謝謝對方好意;或是回說「這些我都知道,只是.....」(心裡知道自己這時根本做不到那些)。
小丑在戲中遇到的諮商師對小丑的病情沒有幫助,大概原因就是在此,因此我們也感覺得到,這個角色對小丑而言,他每個禮拜要來看她,單純就只是為了拿藥,而即便吃了七種藥,也無法幫助他變好,藥效即便抑制了精神狀態,卻抑制不了生活中的種種現實、冷漠、欺騙、殘酷,與瘋狂。
小丑的那個狀況,我們就想像,如果我們的低潮是一時的,幾天、幾個月、幾年就走出來的,但小丑是一輩子的。許多罹患精神疾病的人,都是從患病之後,就是始終處於我們一般人的那種暫時低潮,「我們的偶爾,就是他們的一輩子。」這種痛苦,我們能想像嗎?不能,也不敢,因為怕自己也跌進去。
那麼,又更何況是他們這些「非自願的人」。
試想,有誰自願要一輩子活在這種深淵、痛苦當中?
這就是我們面對這些人時,真的要去理解的地方——他們沒有一個人是自願要變成這樣的。
什麼叫做「我腦子裡只有負面念頭」?意思就是「我根本無法走出來」,「我無法轉移注意力」,「我無法正向思考」,「你們一般人偶爾低潮時也會這樣的狀態,我卻一直都是這樣。這樣懂了嗎!?」
(這是角媽教會我的事)
所以在小丑這樣的病態之下,一般的諮商跟拿藥當然是沒有效果的。他需要的都不是這些。他需要的,只是生活中,稍稍的有一個人能同理他,理解他,讓他的悲慘人生得以喘息。
當然,片中沒有,所以最後他覺醒成我們所熟知的小丑。
邊緣性人格中,有一部分就是這樣的存在。我們都會覺得很多不安全感明明很好懂啊,這些所謂「小事」怎麼會有不安全感?這些所謂「小事」有什麼好計較或是發這麼大脾氣?
就是這些一般人的思維一直在將邊緣性人格推往懸崖、推往谷底、推往深淵。因為我們回覆的是一種「面對一般人」的訊息,而不是「同理她們狀態」的訊息。
這些「面對一般人」的訊息,就足以讓邊緣人格們覺得「被壓迫」「需要壓抑」「沒資格說話」,因為她們說出來的「我根本無法覺得這是小事!」「我根本無法不用極大的情緒來面對這件事!」這些話,根本沒人懂。也甚至因此讓她們的情緒更上一層樓。
終歸到底,她們需要的就是被理解。
理解她們的痛苦,理解她們的不安,理解她們就是沒辦法對這些事輕易帶過,理解她們當下就是過不去的那個情緒或是緊張恐懼的心情。
只要我們表示理解,不用「妳又來了」「這沒什麼」這些態度跟語氣出來,她們多半漸漸就能平復下來。
而有趣的是,當那些痛苦被理解,當那些不安被理解,那些無法輕易帶過的事的恐懼感受被理解。它們(痛苦、不安、情緒)反而慢慢就會越來越淡,越來越輕微。
所以其實我也是和角媽相處越久,兩個人彼此狀態越來越好之後,才漸漸看清這些事。
過去很多時候我希望用說道理的,說實話,說真相,解釋清楚,等來希望幫她不憤怒,不要不安,不用恐懼,但這些一點用都沒有。唯一而且只有唯一的辦法,就是同理她、理解她。
「我知道妳現在很不安,我也想幫妳,但很抱歉我可能沒辦法第一時間就完全掌握該怎麼幫妳的訣竅,我可能做得不好,但妳能花點時間等我,或是妳也想想,我可以怎麼做來幫妳,好嗎?」
「抱歉我剛剛可能比較心急了,一時我也情緒上來,沒有顧及到妳的感受,讓妳心裡這麼受傷,真的很抱歉,妳能夠再給我一次機會,讓我好好聽妳說嗎?」
這世界上可能有很多像角媽這樣的人,或是其他精神疾病患者,或是潛在的小丑。每當我們遇到的時候,我們都會說「神~經病」,當然,這都只是很日常的狀態,但有時候,我們都有可能是讓小丑覺醒的那個人,或是把角媽推下深淵的人,我們永遠都不知道。
我只能說,這世界上的標籤已經太多了。「黑人」「白人」「老師」「學生」「明星」「富二代」「三寶」「媽寶」「好人」「壞人」「瘋子」「神經病」「魯蛇」「正義魔人」.......
有沒有一個機會,我們不要用標籤來定義人,而把重點放在,「對方也是個人」「也許他只需要一點同理」。每減少一個歧視,這世上就會減少一個小丑。
小丑,就是我們這些凡人幫忙造就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延伸閱讀
【Youtube】
小丑影評-異於常人就比較低賤嗎?社會上的歧視與標籤。:https://youtu.be/pl3e1TFsPow
角媽視角的小丑影評文章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4041254269767/posts/138906120783280?sfns=mo
邊緣性人格親友互助會社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23265491353712/?ref=share
吃醋?多疑?情緒失控?其實這不是你本來的樣子,最常見但最鮮為人知的心理疾病-邊緣性人格障礙:https://youtu.be/hz7YmVqHmz4
如何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溝通:https://youtu.be/sEjA2TWNiSs
邊緣性人格少女貼圖:
https://line.me/S/sticker/8427229?lang=zh-Hant&ref=gnsh_stickerDetail
#邊緣性人格 #邊緣性人格障礙 #邊緣型人格 #邊緣型人格障礙 #境界性人格障害 #精神疾患 #精神分裂 #人格障礙 #人格疾患 #人格違常 #解離症 #精神病 #精神官能症 #憂鬱症 #健康 #心理疾病 #邊緣性人格少女 #獨角動物 #獨角獸媽媽 #獨角獸爸爸 #角媽 #角爸 #邊緣人 #邊緣人格 #line #貼圖 #joker #小丑 #影評